————
传承、积淀与创新
刚落座,笔者就直接从公司的历史开始发问。“工装自控工程(无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工装”)是1993年成立的。它的前身是中国五大阀门厂之一—无锡仪表阀门厂,无锡仪表阀门成立于1958年,当时是机电部仪表司下属专门生产阀门的企业。从1988到1993的这五年,无锡仪表阀门厂和日本工装是合资合作的过程。也就是说无锡工装并不是从零开始建设的,而是利用老的国营厂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无锡工装之所以能发展地这么快,也是因为它也秉承了原来无锡阀门厂的市场。”奚烨锋先生继续介绍了日本工装:“日本工装的创始人Takashi Ikegaya先生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最大的一家生产氨和尿素的化工厂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工厂里的很多特殊设备的采购难度较大,Ikegaya先生就着手为工厂设计高压工况特殊防腐蚀材质的控制阀。在这里工作十二年后,他和四位同样精通控制阀和传感器技术的同事一起,创办了日本工装。1985年开始,日本工装开始对英国和中国工厂转让定位器和控制阀技术。”
“我们不仅要面对中国的客户,也要面对全世界的客户,所以技术和产品决定了一切。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对的,也就是没有采用全部国产化,而是采用了部分国产化战略。”奚总进一步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能承袭日本工装产品的品质,这是因为我们生产的每台阀门里的关键部件是从日本进口的。“现在中国的基础工业发展很快,但当时在1996年到2006年之间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以密封件为例,和阀门相比它的价值很低,却是非常关键的零件,可当时国内的密封件连十万次使用寿命都做不到。再比如气动薄膜式执行机构里的膜片,日本工装膜片的爆破试验压力是30kg/cm2,疲劳试验是100万次合格,而中国生产的膜片连10kg/cm2都做不到。然而这些阀门部件是直接影响到整台阀门的品质和寿命。”由于调节阀需要根据不同的工况进行不同的选型,生产方式都是多品种小批量。因此阀门部分国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秉承日本工装精良设计,无锡工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创新发展。“我认为一座工厂,生产管理无论是智能化还是信息化,都是要建立在高品质的基础上。比如我们为国内某风洞试验设计生产的4米大口径的阀门,这在国际同类行业中也是比较少见的。我们通过创新和探索,采取无锡工装与日本工装联合开发,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奚总继续介绍说:“中国现在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炼油装置年生产能力已经发展到2000万吨/年量级了,空分装置已经发展到100000m3/h,市场给了我们快速发展的机会,我们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成市场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无疑,无锡工装是牢牢抓住市场需求的脉搏来进行产品开发,不仅如此,奚总也告诉我们近两年无锡工装开发的新产品非常多,例如硬密封球阀、苛刻工况调节阀、大口径高性能三偏心密封蝶阀、高压闸阀等。“百货商店”的模式是无锡工装作为调节阀生产厂家的特色和亮点,为客户量身定制并且性能优异是企业秉承传统、吸收沉淀后再创新的保障。
质量就是生命线
无锡工装成功的基础就是对优异质量的承诺。“我们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主要就是对产品质量的坚持。只要牢牢把握住产品质量,严守交货期,那么客户就没有理由不选用你的产品。”就产能来说,目前无锡工装每年有两万六千到三万多台套的产量。产能需要市场的支撑,日本工装也没有做到这么大的产能,因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中国。“我们都是按照客户订单来生产的,生产任务最为忙碌的时候一天要入库140台阀门。现在一天基本要达到120多台套阀门,每月2400多台套阀门。所以在中国凡是做调节阀的厂商,都没有我们这么大的产能。对于调节阀生产厂家来说,都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的一批订单里很难找到几十台完全相同的阀门。因此要做到我们现在的生产规模是不容易的。”奚总就无锡工装目前的产能向我们做了介绍。
质量控制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从源头——铸件上进行控制。“我们的铸造厂一个月精铸是30吨,砂铸是300吨。假如满负荷生产,一年可以做20多个亿调节阀销售,只是目前还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企业自己生产铸件的优势在于:首先质量可控,第二是交货期可以控制。随着现在国内对环保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的铸造厂的建设都是按照日本标准来执行的,因此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由于无锡工装(KOSO)对完整生产过程实现了全程控制——从原材料、铸造、冷加工、热加工到组装出产,因此总是能恪守承诺按时交货。自身拥有的铸造厂也采用了现代化设计,并都实现了全面自动化。
对于质量的控制除了先进的设备,质量标准也是另一项重要方面。奚总介绍说:“我们用的是日本工装的技术,它的质保体系很成熟。其次,我们公司组织架构中的部门设置也是按照日本工装同样设置的。但日本工装面对的行业有一定局限性,而我们在国内面对的行业非常广泛。按照规定,企业必须要取得ISO9001,14001和OHSAS18001证书。一般来说企业拿到这些就可以了,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我们取得了更多不同的资质证书,来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性。我们还取得了API、SIL3、CE-PED的等认证,除此之外,我们还接受或邀请很多第三方公司来认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技术、生产、质量的管理水平。”
“不难想象我的员工们也都和我一样。换句话说,质量始终是我们日常工作的第一要素。”奚总表示,公司采用了先进的ERP管理系统软件、ME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智能化立体仓库,与成熟的工艺相配套。除了认可无锡工装产品的高性能和高质量外,客户都盛赞无锡工装的实力足以满足他们最严苛的技术要求,员工们仍在不断钻研技术优化方案、改进生产工艺,尽全力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客户为先,8小时响应
除了硬件的优良,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良的管理。说到公司的管理,奚总告诉我们,首先公司管理层非常熟悉市场。其次,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第三是“一切全靠自己”。“只有我们的员工把订单看做自己的生命线,把产品质量看做自己的眼睛,才能把企业做好。客户服务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一种态度。公司从上到下包括管理层在内,大家对产品质量、交货期和客户的其它要求都是全力以赴的。”奚总向我们娓娓道来公司经营的诀窍。
“今年过年的时候一个钢厂高炉上需要进行阀门紧急检维修,我记得当时是年初二晚上八点,客户打电话来说他们向我们单独采购的气动执行机构与原现场阀门无法连接,其实是客户现场工人对此类阀门安装缺乏经验,我们接到电话以后,二话没说直接就开车过去,两分钟就帮客户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响应速度。要做到这点很难的,很多企业都会首先考虑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和成本。比如在新疆地区,一台阀门销售价才几仟元,飞机票一个来回可能上万元。无法考虑成本效益,但我们觉得去现场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是义不容辞的,我们会带着零件到塔河油田,乌鲁木齐石化去。”显然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的,在无锡工装,这种理念这么多年能够始终传承是靠所有工装人的不懈努力。
无锡工装对于服务的理解得益于日本工装的启发。“日本工装虽然早已全球化了,产品销售到欧美,但为了巩固国内市场,它在日本这么小一个国家就有十几家检维修分公司。我开始并不理解其原因,很多工厂生产装置就检修周期而言才一两年一次。后来究其缘由我们发现,这样做可以随时知道客户的需求,牢牢把控住这个市场。通过这些服务机构,日本工装对自己的阀门在使用中有哪些问题非常明确。这对于产品的改进提升与研发都是至关重要的。”奚烨锋先生就自己的分享如是说:“我们对客户承诺,在中国市场,8个小时内肯定能赶到现场。我们在各地都有销售服务商,我们自己也成立了独立的检维修公司,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巩固了无锡工装的市场。从1993年到现在也将近24年了,企业经历过发展高峰期也有步入过低谷,但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始终没有变。”目前,无锡工装自己独立的维修服务公司约有七十多人,为客户提供现场调试以及检维修服务。在北海炼油厂和湛江的服务中心都运营良好。
脚踏实地,再造辉煌
对于未来,无锡工装信心十足。“今年订单增长了百分之三十。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确实是在复苏,未来三到五年,通过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给企业带来了许多发展的良机。市场竞争这个主旋律肯定还会继续,全世界的阀门都开始在中国销售,都有自己的中国工厂。现在价格大家都是非常透明的,而中国的市场需求始终存在,今后市场的竞争,靠的是全方位竞争,服务的竞争将会是今后企业市场竞争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经历了2015、2016年的冬天之后,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中国经济在复苏。明年以后,阀门和自动化行业将会越来越好,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市场不会像以前那样杂乱无章。所以我们也和很多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比如说万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比框架协议又进了一步。我们觉得一定要做到贴心全面的服务,如果在服务方面斤斤计较,那就做不好任何事情。出了问题先不谈谁的责任,首先解决问题,最后再明确双方是谁的责任。”
就目前行业而言,无锡工装的调节阀产品已经运用在了国民经济中的各大领域,炼油、精细化工、煤化工、钢铁、制氧、电站,玻璃、水泥、建材等。“我们觉得中国的市场永远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比如今年冶金就很好,空分也上去了,因为环保要求高了。而且从小空分到大空分的改造,都在逐步升级。我们要保持几条腿走路,才能确保市场稳定。”质量与服务之外,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是无锡工装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
“我在这个公司已经超过30年了,经历了从国企、合资到独资,当过装配车间主任、技术科科长、质量管理科科长、总工程师助理,进入日本合资、独资企业担任过营业部部长、公司副总经理,2011年12月我开始担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代表公司管理层全面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行管理。由于我在每个部门都工作过,知道每个部门的难处。所以公司管理较为人性化,大家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的人员非常稳定,也不像日本企业那样等级森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生产力。另外我们坚定的一个企业发展理念:就是要让投资者有利、当地政府有利、客户满意、员工满意。这几个关系处理好以后,那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采访尾声,奚烨锋先生总结说:“我们已经制定2017到2022年的五年企业发展计划。今年的市场销售我们预计将增长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我们需要稳定的增长。让我们觉得自豪的是,在过去的23年里我们的产品质量始终是过硬的,交货期也能满足客户需求,没有让用户因为我们的产品发生过任何重大事故。”我们相信这样一家目光长远、热情灵活、富有创造性、善于利用技术、执着于质量、并且有着敏锐市场洞察力的公司的未来必将迎来一片光明!